自闭症也叫孤独症,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,该病备受家长关注。在《河南省儿童健康“五小”专项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中,就专门提到了关于防治孤独症相关内容。
好好的孩子,咋就得了孤独症?如何早期发现孤独症的“蛛丝马迹”?听听我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医师王冬怎么说。
“星星的孩子”,他喜欢看缝隙和广告牌
1岁7个月的星星(化名)特别爱哭,在月子里就总哭个没完。半岁时,不管妈妈怎么逗他,他都没有反应,但喜欢看窗外和撕纸的声音。快1岁时,他开始喜欢看缝隙、广告牌,一看就是半天,妈妈把他抱走会哭闹。1岁3个月时,他学会走路,每次去公园一定要走右边的路,否则就哭个不停。
浩浩(化名)2岁8个月还不会说话,甚至不叫爸爸妈妈,与其他人没有眼神交流。当他有要求的时候,就会拉着大人去要去的地方或去拿他想要的东西。他不爱玩玩具,只对筷子、勺、笔或碎纸片等物感兴趣,经常拿在手里摆弄两三个小时。
这样的病例,王冬诊治过太多太多,这些孩子最终确诊了同一个病——孤独症,也叫孤独症谱系障碍,以社交沟通障碍、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,多数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孤独症患儿常被称为“星星的孩子”。
“为什么我孩子会得这个病”
在王冬的诊室里,这几乎是家长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。作为康复科专家,她太理解家长的焦虑和痛苦,每次都会耐心解答并安抚他们的情绪。
“这个病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,目前还尚不明确,大致跟三类因素有关。”王冬说,首先就是遗传因素,大量研究表明,遗传因素是引起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最主要因素,但具体机制非常复杂,跟数百个基因相关。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也跟孤独症相关,比如父母生育年龄大、母亲妊娠前肥胖或体重不足,母亲妊娠前或妊娠期糖尿病、高血压、病毒感染、服用某种药物等。
“为什么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了?”这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另一问题。对此王冬表示,这与多种因素相关,一方面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,让诊断更明确,二是更多家长开始了解和重视这个病等。
早期发现孤独症,了解“五不”和这份“预警表”
儿童早期即0~6岁,是儿童生理、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,也是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,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,对孤独症患儿来说至关重要。0~6岁孩子,出现哪些表现,家长就要警惕孤独症了?王冬为广大家长总结了“五不”行为和一份详细的预警表。
王冬说,“五不”行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识别的5种行为标记,对医生来说都是强有力的临床诊断依据。
不看 指目光接触异常,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,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;
不应 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或不敏感,共同注意少或缺失;
不指 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,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;
不语 多数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或不说话;
不当 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。
一般来说,孤独症患儿起病在3岁前,多数是在出生后逐渐起病,也有患儿是在经历1到2年正常发育后出现倒退表现。以下内容是我国孤独症筛查中推荐使用的预警征,王冬建议,不仅是医生,家长也应该了解掌握,以便帮助孩子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