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,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,在我眼里,她就是师道尊严的典型。从记事起,母亲教导我坐有坐相、站有站相、吃有吃相;勤俭节约、尊老爱幼;见客人要有礼貌、干活要有眼力见儿……我是在母亲的说教中长大的。
小时候总觉得母亲唠叨、要求严格,5岁起我就自己洗小衣服,上小学就帮家里做家务。母亲是个特别要强的人,在学校她是一个好老师,在家里她是一个理家能手。小时候我们家有7口人,父亲、母亲、姐姐、弟弟、姥姥、舅舅和我,三代人挤在两间小房子里,家具虽然简单但很整洁,衣服虽然破旧但总是干净合体,父母工资不高,但没有让我们饿过肚子。
可让我不理解的是,母亲对我们要求过于严苛,在她的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。有一次,我们几个同学到建筑工地捡了一些废品卖了几毛钱,买了一副游戏棋,回来后让母亲发现了,不但狠狠地批评了我,还把游戏棋没收了,当时我委屈极了。
慢慢我长大了,才体会到母亲的苦心。记得那是1973年,我上小学三年级,母亲突然出了远门。几天后,母亲带回许多照片,是她和姨妈在一个坟前敬献花圈。母亲告诉我们,坟墓里躺的是我们的外公,他是一名烈士。1937年,皮定均的部队路过村子,外公就参加了革命,那时候姥姥正怀着母亲,自此,就再无外公的消息。
文革时期,有人说外公跑到台湾了,母亲也因历史不清受到批斗,但她从没有放弃寻找外公,写了100多封信到处打听,终于在外公战友的帮助下,在山西大同县找到了外公的消息。其实,外公是一名地下党、区委书记,1941年由于叛徒出卖,被日本鬼子杀害。外公的故事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一样感人,我们家也挂上了“烈属光荣”的牌子,母亲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。那一刻,我感到很光荣。我是烈士的后代,我应该学习和继承烈士的优秀品质,好好学习、天天向上,做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母亲用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着我、影响着我,她常说“工作要向高水平看齐,生活要向低水平看齐”“安居才能乐业”……她的谆谆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完。
我成家后,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,去年女儿出嫁了,我把外公的故事、母亲的故事讲给女儿听,女儿静心聆听,流下了感动的泪水……